柏峪村
    • 图片来源:
    • 特色:古村古道
    • 区域:斋堂镇 柏峪村
    • 经度:115.609095
    • 纬度:40.01453892
    • 海拔:
    • 等级或称号:历史风貌村落(整治完善型) 深山型
    • 认定时间: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
    简介
    规制
    历史风貌村落(整治完善型) 深山型
    历史文脉
    柏峪村为斋堂镇辖村。位于门头沟西北部,东南距川底下村4公里、西北距黄草梁7.5公里处,附近无村落,为斋堂镇最偏远的山村。聚落沿山谷呈矩形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村民151户,412人,均为汉族。明代修筑长城,随军家属在此定居,逐渐繁衍成村。因当地柏、榆树繁茂而称柏榆村,后以谐音改为现名。地处柏峪沟西北端黄草梁山麓狭长地带,海拔817米。土壤主要为山地淋溶褐土,植被以散生杨、桦、栎树及荆条灌丛为主。经济为农、林、牧、副多种经营。耕地面积314.5亩,1997年产粮2.6万公斤。核桃、杏、梨、苹果等干鲜果品年产8000公斤,其中柏峪扁(甜杏仁)为当地特产,远近驰名。1997年纯收入234万元,人均收入1153元。村内部分民居仍保留明清时代的建筑格局,多为小四合院。建有民俗展室,包括厅堂用品、生产工具、厨房用品和革命文物四个部分,通过实物展品,表现了柏峪村村民几百年来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抗日战争时期,柏峪村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柏峪村保存有梆子戏、蹦蹦戏、秧歌戏三种古老的地方戏,其中秧歌戏是柏峪村最主要的地方戏剧种,在北京地区仅在该村还有保留,被称为“民间戏剧的活化石”。村北有明内长城,绵延数里,其间有敌楼7座,当地俗称“七座楼”。村北2.5公里处有元代关塞要冲天津关遗址。北至河北省怀来县麻黄峪,南通燕家台、斋堂,有公路连接109国道。 柏峪村是典型的军户村,村北一公里处设有“天津关”(又名天井关),历代王朝在此设关建隘,派兵驻守,旧可通行,今皆囚石垒壁,都指挥史司,拨军把守,天井关于明景泰二年(1451)建有正城,堡城,北过门守口官公廨,直到清末尚有“额外外委”领梢人马住防此地,随着守关军士所在,柏峪村曾有杨家、牛家、张家、马家四大户,由于地盘之争,牛家将张家、杨家、马家全部吞并,成为牛家村,现有遗址所在,由于牛家在天津关口招兵买马,集草屯粮,抢劫商道过往财物,有占山为王反叛之心,经明朝宰相刘伯温(刘伯温是明初景泰使命中后期)夜观天象算出,秦明朝庭,皇帝发兵在牛家村对面敦台驾上土炮,一夜之间,将牛家轰平,后人逃至河北省矾山一带,现有后裔,明末有谭、刘、陈、王四大户到柏峪村居住,谭家在井坡子,刘家在挠坡,陈家在大单台,王家在湖根分片居住,当时村上也有韩家、陈家居住,以王家为主的几大姓,均属守口军户,并附有家属同垦开荒,逐步发展迂徏,统为一村,据《宛署札记》记载的柏榆村是由于长城内外,十里之内,不能有植物生长,因此,累年派兵烧山,好端端的一沟柏树、榆树自此消失,只留下书中记载的柏峪(柏榆)村之名。 柏峪是一个文物众多、历史悠久的地方。据民间传说,8000年前就有所谓柏峪原始人之说。战国时期秦灭燕,即派大将王翦,从大同经黄草梁下沿河。有文字可考的是元代,蒙古骑兵从黄草梁、天津关下沿河城。到明代,柏峪就成了军事重镇。现在的村民多为明代驻守长城的后代。
    传承方案
    保护传统村落,品古道历史:进一步修缮古老建筑,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格局,重现历史风貌。保护开发古道文化,建设精品古道文化体验徒步线路。 柏峪村曾有皇帝大战蚩尤之路、京西古道天津关段、辽代南暗口道、西奚皇太妃岭道、柏峪寺古道四条古道。 古长城砖窑遗址:位于柏峪村东北3里的山洼处,此地人称“百窑”,在其东侧200米有地名目“晾台”。山腰黄土层深厚纯净,地堰垒砌了大量的残城砖。门头沟区政府1998年公布其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