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塔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特色:宗教寺庙
    • 区域:永定镇 万佛堂村
    • 经度:116.104244
    • 纬度:39.909924
    • 海拔:
    • 等级或称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认定时间: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万佛堂村
    简介
    规制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脉
    万佛堂塔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万佛堂村南山坡上。砖砌,六角形五层密檐式,坐北朝南。砖筑六角形须弥座上部由三层砖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六面,南北两面为券门,其余四面为格子窗。门窗上部有砖雕如意头纹饰。塔身上部为五层密檐,每层檐均以斗拱承托。第一层塔檐砌出两跳,其上四层砌出一跳,弧形塔檐,造型优美。塔刹早已无存。此塔为万佛寺高僧之灵塔,整座塔的砖雕艺术具有很高价值。 万佛堂花塔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万佛堂塔东的天王殿,面阔三间14.72米、进深二间5.1米,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檐柱外出两跳插拱承托挑檐梁,碌灰筒素瓦,硬山顶,保存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六祖堂,供奉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铸造的六祖铜像,为跏趺坐,高1.35米、宽1.16米、座高0.71米,为宋代雕刻精品。1987年建的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每尊高6米、重10吨)及观音殿内的观音像(高4米,重约5吨),均系康熙二年(1663年)铸造,原安放在大佛寺,是北京内现存最大的古代黄铜铸像。梁大同三年(537年),诏许昙裕法师在此兴建一华丽的木塔,供奉从海外迎回的佛舍利,赐名宝庄严寺舍利塔。北宋初年,焚于火,寺仍存而塔已湮灭。 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称净慧寺。绍圣四年(1097年)主簿林修与信士王衢归沙门道琮于舍利塔故址重建宝塔,下瘗佛牙舍利,龛藏贤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来寺,见塔畔植有苍翠的榕树6株,欣然手题“六榕”寺榜,后来遂称六榕寺。千佛塔于清初重修后,因塔身檐壁色彩斑斓而有花塔之称。初期寺门南向,占地广袤。明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为永丰仓,仅存塔及观音殿。 两年后僧人于塔东重建觉皇殿,改门东向。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净慧寺一度归并于西禅寺,以后明正统、嘉靖、万历、天启及清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均有重修。如今占地7000多平方米,殿堂房舍多为清代以来重建、新建。民国初年补种榕树,并建补榕亭以纪念苏东坡。1980年重修花塔、六祖堂等处,扩宽塔院,1983年、1987年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1993年又建藏经阁。 万佛堂花塔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级,内连暗层共17层,高57.6米。塔身除斗拱及楼层、栏杆用木制外,其余大部分用砖砌就,作井筒结构,首层直径12米,各层砌砖叠涩挑承平座和瓦檐,并逐层向内收进,塔壁上多处有“广州净慧寺宝塔砖劝首林主簿并转运司监劝史首王”等铭文砖,首层的副阶和各层琉璃瓦檐出檐较浅,则是晚清重修时的式样。二层以上的木栏杆,1980年修复时采用仿宋式斗子蜀柱勾栏式,楼梯作穿塔壁绕平座式。竖立于塔端中央的塔心柱用铜柱,铸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柱身密布1033尊浮雕小佛像和云彩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千佛铜柱连同塔顶上的金色火焰宝珠、双龙珠、九霄盘、覆盘和8根铁链等整串构件,重逾5吨。塔坐北朝南,砖结构,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 万佛堂建在北京历史上有名的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创建于唐玄宗时期(公元713年—公元756年),原名龙泉寺,后改大历禅寺。万佛堂建筑雄伟而端庄,背靠险峻山峰,前有清水流涌,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诗情画意。万佛堂塔位于万佛堂中央。
    传承方案
    做好文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升传统寺庙文化景观,打造寺庙文化旅游线路。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