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子水秧歌戏-传统戏剧
    • 图片来源:
    • 特色:民间民俗
    • 区域:雁翅镇 苇子水村
    • 经度:115.8985855
    • 纬度:40.06441871
    • 海拔:
    • 等级或称号:
    • 认定时间: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苇子水
    简介
    规制

    行政区划(镇/村) 苇子水村

    区级及以上称号 门头沟雁翅镇

    遗产类型(按照非遗类型

    保存现状 它是由民间舞蹈秧歌与其他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融合而成的。


    秧歌这种民间舞蹈与其他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融合而成。戏分文场和武场两种秧歌戏与明清时期盛行的高腔戏颇为相像戏班有着严格的组织形式,确定的地域范围,但无固定师承,一人有多个角色,大部分是靠口传心授、老少相传、心领神会学成。

    口头传说和团体表演,演唱形式与伴奏形式与四川剧有相似之处,戏中一个角色领唱,后台有伴唱,形成一领众和的形式,该戏种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只用武场的锣鼓,主要为单皮鼓、檀板等,节拍鲜明,唱腔苍劲豪放。苇子水秧歌戏的唱腔与伴奏均有明代高腔戏的特色,主要唱腔为“摔锣腔”“大秧歌调”等,有些近似湖南花鼓调音韵。

    苇子水的原生秧歌,是以歌唱戏,只有打击乐伴奏,无管弦、无曲谱,因其婉转、高亢、和谐的九腔十八调和子弟相传等特点,被评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戏究竟来自哪里,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村子里来了一民间老艺人,京腔口音,自称“秧歌王”。受到村民热情款待,老艺人将秧歌戏的唱法传给了高家公子,后人尊其“八老爷子”,自此秧歌戏传承下来。苇子水的秧歌戏历来是师徒间口传心授,内容改变不大,并无文字剧本留下,保留至今400多年殊为不易,堪称文化化石。




    历史文脉
    传承方案

    遗产保护

    1、《杨家将》《三言两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二十四史》等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童话故事等。这些故事大多是百姓衣食住行的真实写照,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对职业、仕途、名誉的追求。可记述的戏名有:《唐尘香救母》《宝莲灯》《张飞赶船》《刘秀走国》

    活态利用

    2、苇子水村秧歌戏具有浓郁的地方民间戏特色,对于研究京西民间戏曲有一定价值。

    文创产品

    传承人培养

    1、传承人身份的认定,现有的申报和认定方式虽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在实际运行中,“掌握该项目或者其特殊技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或行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等申报条款中,会有年限(15年)、传承谱系(上下三代)等要求,应该在重视认定标准的同时,加强灵活认定,扩大传承基数。

    2、社会公众似乎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形式和内容,对其传承主体往往视而不见。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具备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借助传承主体的生产性,获取经济效益和传承效应联动。"


      •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