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与敌台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特色:红色历史
  • 区域:斋堂镇 斋堂小城镇社区
  • 经度:115.731344
  • 纬度:40.075046
  • 海拔:
  • 等级或称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认定时间:
  • 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斋幽路永胜门
简介
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审批时间1984年。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城村。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为加强北京防御,明万历六年(1578年)修建沿河城,它曾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1]现存城门一座,城西存敌台两座。沿河城至洪水口一带尚存万历初年构筑的敌台十六座。沿河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部分敌台之间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规制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脉
沿河城与敌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西北部。原名“三岔村”,明万历六年(1578)由副都御史张卤倡建。因城北临永定河,故名沿河城。城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50米,城墙周长1 182.3米,东、西、北三面为直线,南墙为弧形。 城墙以条石和巨形鹅卵石砌筑。东西两侧墙上各辟有砖石砌筑的城门,名万安门和永胜门。永胜门保存完好,万安门已于20世纪50年代拆除。南北两侧城墙上辟有券形水门。北城墙长462米,两端筑有角台,上建马王庙、真武庙、火神庙。城内东、西门之间为衙道,街北侧为林家胡同、李家胡同、王家胡同和都察院。西门外的关帝庙有把总的衙署,东城有守备衙署。另有营房、夏辕、小校场、大校场、演武厅、火药楼等建筑,附近设有过营岗、大板仓及还望警台。沿河城属明代内长城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设都司把守。景泰二年(1451)由卫所调守备把守,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守备公署。辖17处险要隘口20道关城、15座敌台。此外还有5座附墙台、9座烽火台。1990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城墙和敌台均为保护建筑,未划保护范围。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沿河城进行保护性修建。2002年市政府投资350万元修复门头沟沿河城长城。存有城门1座,城西存敌台2座。沿河城至洪水口一带存万历初年构筑的敌台16座。
传承方案
讲述城垣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合理保护和修缮敌台、城垣遗址,建设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
  •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