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点 42
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传统技艺
淤白村蹦蹦戏-传统戏剧
潭柘寺传说-民间文学
京西太平鼓-传统舞蹈

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太平鼓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

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

圈门过街楼
门头沟城区东邻京城都市区,面临永定河,紧邻太行、军都山余脉西山,城市西关基本就处于群山围绕的河道出口处,而跨越河道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过街楼,圈门过街楼,门头沟区文物保护单位。 圈门过街楼横跨的河道,就是门头沟,也是门头沟区区名的由来。有人认为,当地圈门之名来源于过街楼,因为过街楼拱门镂刻“圈门”,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也许早在过街楼建设前,就有圈门的说法,或地名早就有之。因为,过街楼所在位置至关重要,处于两山峡谷、河道、进出山地的出口处,就像一座水关,水门,关口,而圈门是否含有如此的意义需要商榷。 过街楼座西朝东,据说原来有三个券洞,也有说4个的,而现在只有一个门洞了,砖石混砌,上建殿堂三间,关于过街楼演变的演变的历史,网络资料称“南边第一个券洞为主通道,古时的西山大道即从此券洞通过,此洞内石上刻有“门头沟”三字;第二个券洞因妨碍交通,已将券洞顶部拆除;第三个券洞较为完好,券洞宽4.7米,进11.24米,高约4.5米。”。据残碑记载:“圈门为往来之要路,旧有关圣帝君、文昌大帝、药王神祠……”,即平台之上大殿为文昌阁和关帝庙,供奉文昌大帝、关圣帝君,北侧大殿为药王神祠,供奉药王。如此看来,圈门过街楼似乎只是陆路通道,与河流无关,那么峡谷中雨后、洪水怎样流走,现在怎么有如此的河道? 一般的过街楼多为一个券洞,而这座圈门过街楼过去集三、四个券洞于一体,极为罕见。尤其过街楼所处的位置,不得不令人遐想,古道沧桑、河道宽阔、两岸群山、过街楼宇、车水马龙、东望帝都、西守边塞,来此一看似乎有一种“西山出口门头沟、过街楼守玉河上,日夜扼守京西处,福佑都城保平安,紧邻京成如此景,奈何清静少人知,做为京人有汗颜”的感慨。
庄士敦“乐静山斋”别墅
一元春药铺
《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下): “295-E19 “一元春”药店旧址 [雁翅镇青白口村•1933年•区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崔显芳利用药店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药店是共产党宛平县委的地下秘密联络地点。药店坐东朝西,面临中心街道,砖石结构,硬山清水脊,灰板瓦,房地基高0.8米;临街一面开一柜台铺面,上面双开方格窗,两边窗口也均可开启;东侧有房门通往内宅。现存房屋一间,面阔、进深均4.25米,为村民私产,当年为药铺的贮物所。” 《门头沟政区通览》: “一元春药铺(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头沟文物志》: ““一元春”药铺 “一元春”药铺位于雁翅镇青白口村,建于清末民初。坐东朝西,面临中心街道,砖石结构,硬山,清水脊,灰板瓦,房地基高0.8米,临街一面开一柜台铺面,上面双开方格窗,两边窗口也均可开启,东侧有房门通往内宅。药铺现存房屋一间,面阔、进深均4.25米,为村民私产,当年为药铺的贮物所。 1932年秋,中共宛平县临时县委成立。门头沟地区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由此招致国民党政府的疯狂镇压,当时门头沟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被敌人破坏,共产党员崔显芳、魏国元、高连勇等在此办“一元春”药铺,以行医看病为名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创建了中共党组织在京西的地下联络站。1934年夏,国民党宛平县政府调动警备团,对中共党组织进行围剿,中共宛平县委再次遭到破坏,崔显芳、魏国元等均被铺入狱。” 《门头沟文物志》——《门头沟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表》(1997年): “5-2-332 一元春药铺 1932年 雁翅镇青白口村” 《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 “一元春药铺(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110109935200000058 一元春药铺 中华人民共和国 雁翅镇” 仅临街一间为原药店旧房,院内为内宅。去年已全部修新。
石古岩摩崖石刻
刘鸿瑞宅院(共二处地主庄园)
刘鸿瑞宅院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为民国初期所建的四合院建筑。宅院分为2处,共有3座四合院,刘鸿瑞与父、弟3人各占一处。
门头沟区卧龙岗地下文物埋藏区
头沟区卧龙岗地下文物埋藏区批次:第三批地下文物埋藏区所在地区:门头沟区面积:2万平方米地点:门头沟区永定镇卧龙岗村东埋藏区范围:东界:台地东端及向北延长线 南界:台地南缘 西界:东界向西200米的南北延长线 北界:台地东端向北100米的东西延长线情况:在此区域地面上遗有大量陶片和石器残片。该区是一处人类早期活动遗址区。
金代壁画墓
壁画墓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是一个壁画墓墓群,该墓群区域内历代古墓葬众多,已发现有辽代、金代、清代壁画墓3处,分别为斋堂壁画墓、育新壁画墓、南港壁画墓。
谭鑫培墓
谭鑫培墓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门头沟区永定镇栗园庄村。墓坐南朝北,墓地呈方形。存墓丘直径5米,高1.3米。在墓地的东南、西南、西北仍存有界桩,东北角处界桩被深埋地下。界桩为青石制,高1.4米,长方柱体。桩首为珠莲花纹,下面横刻“英秀堂”三字(谭鑫培堂号“英秀”),桩面上双勾竖刻“谭宅茔地”四字,另一面同法刻三字(不详)。树木仅存20余株。墓前的石供桌及石碑已移为别用,碑高约0.95米,宽约0.63米,青石制,长方形。碑文18行,满行26字,记载墓地前后缘由。碑立于“中华民国四年”,下方落款“谭君鑫培居士;戒台主人达文”。
查看更多>>
影像资料 6
京西幡乐
京西幡乐是门头沟西部山区千军台、庄户村幡会上祭祀佛道儒时演奏的祭祀音乐。京西幡乐依托幡会产生、发展和传承,以颂神、祭神为主要内容,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京西幡乐的演奏形式分为吹奏乐和打击乐两种。吹奏乐器由笙、管、笛、唢呐、云锣、大鼓、小钹组成。打击乐器由大铙数个,大钹数个,小镲两个、铛子一个、大鼓一面组成。吹奏乐曲有《焚火赞》、《柳公宴》、《走学》、《一只雁》、《金字经》等。打击乐曲有《合气钹》、《秦王挂玉带》、《颜回三省》、《三重身》等。京西幡乐反映了春秋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祭祀音乐的特点。在曲目所包括的内容方面上看,据老艺人讲,京西幡乐主要是祭奠孔子的乐曲,有些传说为是孔子本人所作,如《柳公宴》,记录了孔子周游列国宣传礼教,却极为不得志之时,回到鲁国后,柳公十分敬重孔子,并设宴款待,令孔子十分感动,所以做此曲,以谢柳公;还有一些曲目反映了孔子的弟子们的生活,如《泣颜回》、《颜回三省》等;还有一部分曲目反映了春秋时代的民生民风,如《一只雁》、《雁过南楼》等。
龙泉雾村同心合意五虎少林会
龙泉雾村同心合意五虎少林会
门头沟--千年采煤史!
妙峰山,位于北京市西门头沟区境内,距市区55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妙峰山,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庙会,以“古刹”、“奇松”、“怪石”、“异卉”而闻名。  妙峰山属太行山余脉,主峰海拔1291米,山势峭拔,有日出、晚霞、雾凇、山市等时令景观和千亩玫瑰花,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朝圣庙会等。  妙峰山上的娘娘庙(即惠济祠)等庙宇群始建于辽金时代。  三处庙宇群(灵感宫、回香阁、玉皇顶)依山取势,参差错落,高低有致;山上建有释、道、儒、俗不同信仰的殿宇14座,以“娘娘庙”最为著名。  妙峰山峰底开阔,空气清新,山上多以灌木和花卉为主。  抗日期间妙峰山的寺庙被毁,庙会遂衰。后经历次运动仅存少量遗址,只能从这组1924-1927年赶庙会的老照片上感受下当时的盛景。
京西第一村:门头沟区灵水村
2020年10月20日,北京门头沟灵水村。灵水村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明清年间,灵水村出过22名举人、两名进士;民国初年,有6人毕业于燕京大学。2013年10月,湖南卫视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在此拍摄而声名远播。樊甲山 摄
和平鼓历史图片
1953年,门头沟圈门里街太平鼓表演团成立。图为全体成员合影,最后排左四为樊宝善,后二排左二为李全友。
门头沟“匠人”传承非遗技艺
琉璃渠从元代开始给皇家烧瓦,窑火700年不灭,自乾隆年开始,更是成为皇家园林琉璃瓦的唯一烧造处。
查看更多>>
文献 4
查看更多>>
PPT 1
查看更多>>